> > 正文
2023 10/07 15:31:21
来源:新华网

红梅花又开—— 一座工业遗址的文化“蝶变”-九游会ag

字体:

  从知名老字号诞生地,到潮流消费聚集区,一座工业遗址蝶变,成为东北老工业区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侧影。

  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王炳坤 实习生阚思邈 编辑金明大

  夕阳下,游人在红梅发酵艺术中心前漫步休憩(阚思邈/摄)

  沈阳铁西,几十年前锈迹斑斑、荒草萋萋的工业锈带,如今又有“火车”呼啸而来。

  激情摇滚乐打破空旷厂房持续数年的寂静,在偌大空间的混响效果中,青年乐迷们略微弯腰,后人双手搭着前人肩膀,形如火车奔驰,长长的队伍情不自禁随音乐摇摆。作为音乐空间“气氛玩法”之一的“开火车”,总能将现场氛围拉满。

  这里是始建于1939年的古朴厂房——原红梅集团沈阳市味精厂原料库。曾几何时,汽笛声声绵长,工人往来不息,一列列满载火车从原料库南侧的铁路专用线上驶来。东北地区首个驰名商标产品——红梅牌味精在这里诞生,又搭载火车,奔向全国各地。

  建筑形态一如往常,热闹场面更胜从前。即将退休的沈阳市味精厂老工人刁云肖走在厂区旧址,恍如隔世。

  他没有想到,当年2000余名工人极力拯救的老厂,会以一种始料未及的方式重获新生。

  从知名老字号诞生地,到潮流消费聚集区,一座工业遗址的蝶变,成为东北老工业区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侧影。

  工业遗址不再荒芜

  秋分前后,天高气爽,正是沈阳一年好时节。

  外地游客纷至沓来,少不了逛中街、游沈阳故宫、看张学良故居。如今,众多必去的网红打卡地里或许还会加上一项:逛铁西,赏红梅。

  一道名为卫工明渠的人工河上,几条管道架立桥头,高楼林立间,一片红砖厂房就是曾经的红梅味精厂。

  夕阳中漫步这里,鼎沸人声不绝于耳。

  等待进入原料库的队伍看不到尽头,兴奋地谈论着即将开始的现场音乐演出;穿着潮流的青年在红砖前舒展地摆出造型,拍下大片;咖啡厅和茶馆内音乐舒缓,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轻声交谈……如果没有老工人刁云肖的讲述,很难想象这里曾停产多年、空无一人。

  有“东方鲁尔”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,曾经工厂林立、机器轰鸣,铁路专用线密如蛛网。从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,到第一台普通车床,从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,到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,这里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超百项“第一”。

  然而,许多辉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,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败下阵来。厂房人去楼空,院内荒草丛生。继“东方鲁尔”之后,人们一提起铁西区便能想到“工业锈带”。

  2018年初来厂区,孙明君还记得当时的景象:厂房空了,屋顶塌了,许多大门锈得拉不开,四个两层楼高的离子交换罐歪斜在发酵厂房内,残留着这座老工厂仅存的生产痕迹。

  始建于1939年的沈阳市味精厂,是我国最早生产味精的厂家之一。改革开放后,红梅牌味精三度荣获国家质量金奖。1985年,中国每5包远销海外的味精中,就有1包来自红梅。1997年,红梅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味精行业的第一个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填补了当时东北轻工业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空白。

  但随着雪花、莲花、梅花、雪梅等调味品牌先后涌现,红梅味精在百花齐放中名气渐失。2010年,红梅集团引入民营资本改制重组,4年后就正式宣告破产。工作了30多年的刁云肖和最后200多名留守工人离开工厂,另谋出路,红梅记忆逐渐暗淡。

  2018年,沈阳市铁西区按照“留修改扩”原则,引入万科集团整体运营红梅味精厂旧址。作为红梅文创园项目负责人,孙明君不仅要将“死去”的“躯体”救活,还要为它注入新的“灵魂”:把这片废旧厂房打造成东北的“798艺术工场”!  

  红梅文创园老厂房中,画家邓宇参与红梅文创园艺术驻地计划进行驻地创作(受访者供图)

  “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费时费力,需要精心策划和绣花功夫。”孙明君说,“过不了改造这一关,工业遗产就会二次变为废墟。”

  自2011年停产转制后,红梅厂区因年久失修,所有历史建筑均被检测定为危房,内部水电管网也需重新铺设。孙明君进入前,就有人想改造这个老厂区,结果搁置三年,无从下手。

  “我们修旧如旧,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建筑风貌。”孙明君说,对工业遗产完整保护,让园区气象一新但气质如旧。

  改造期间,项目团队势大力沉但又精益求精:他们投资超3亿元,复建维修了许多危房。富有年代感的红砖被一一编号,重新用在了老厂房上。

  乡愁,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。在共和国“工业长子”沈阳市,人们的乡愁从工厂、铁道、机器这些硬汉般的工业意象中流淌而出。让城市居民摸得着文脉,看得见乡愁,在很大意义上就是看得见老牌子,走得进老厂子,尝得到老味道。

  向远处看,夕阳点亮了园区美术馆上镶嵌的彩色玻璃,活泼的色彩投射在斑驳墙面,老厂房显得年轻俏皮。透过玻璃,两个巨大的离子交换罐依然摆放在原先的位置。

  作为沈阳市认定的一类历史建筑,味精厂发酵车间原有结构被完整保留下来。走进改造后的红梅发酵艺术中心,钢铁加固痕迹在蓝色墙体上若隐若现。刁云肖触景生情,不胜感慨:“凋零未必就是衰落,也有可能是新生!”

 当“工业风”遇上“文艺范”

  近4米高的厂房里,未粉刷的灰色墙面和裸露在外的通风管道还保留着豪放的工业风,一个两米多高、昂首阔步的男性形象从杂乱的铁条、泥土、模型中“走”了出来。这是“80后”艺术工作者陈华君的作品。

  自2022年3月以来,运营成熟的红梅文创园启动“艺术驻地计划”,利用园区的生产车间公开招募中青年艺术家免费进驻。昔日,味精半成品在这里干燥、精制、包装,走向市场。如今,陈华君和同伴们在这里感悟、思索、雕琢,进行创作。

  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当“工业风”遇上“文艺范”,一个个新灵感、新业态也跃然而出。

  在由味精厂工会活动室改造而成的“味道博物馆”,各色工艺装置将“味道”转变成可看、可听、可闻的多元体验,新奇有趣的“调味”意象让人们浮想联翩。

  禅意十足的古朴茶坊、宛如植物温室的艺术花店、后现代风格的时尚买手店、文艺气息浓厚的融合餐饮……与众不同的文艺装饰点缀着极具历史感的红色砖石,小而美的文艺业态丰富了茶余饭后的休闲生活。

  时光回溯。改革开放之初的沈阳,是一个梦醒大地的时节。除了重工业“母机”熠熠生辉,长城牌电冰箱、白山牌自行车、沈阳雪花啤酒、双喜牌压力锅、红梅牌味精等轻工业名牌,也让沈阳人嘴角上扬。

  在《芒种》杂志2011年的一篇报告文学中,沈阳作家商国华写到:“在计划经济主宰市场的年代,双喜压力锅与红梅牌味精竟成了人们探访亲友的佳品……许多中外宾客可以不了解沈阳,但很少有不知道‘红梅’的。”

  当老一辈沈阳人还在为辉煌的“工业记忆”而豪情满怀,年轻人已沐浴着文艺气息感悟生活。在红梅发酵艺术中心前,铁碑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:“曾经生产原料在这里发酵,满足大众的味蕾。如今,文化艺术在这里发酵,为生活添滋味。”

  由发酵车间改造而成的红梅发酵艺术中心,自开业以来已连续举办近50场艺术展览,吸引了十多万人参观。很多人在观展、体验中成了常客,进而决定留在这里。

  “东北平原和工业遗址有一种共通的气质——深沉、庄重、宏大、有力量感,还是故乡的这片黑土地最契合我的创作风格。”陈华君说。

  除了艺术,还有创意。今年5月,文创园开办“梅集市”。在这个谐音“没急事”的创意市集上,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手绘卡通头像、写下许愿风铃,玩得不亦乐乎;附近居民听着音乐,逛逛夜市,享受着舒缓的生活节奏。

  “我在工厂玩创业”

  2018年,年近不惑的李鹏飞初见原料库。那时他还没有想到,自己梦寐以求多年的舞台就将从这片凋零已久的废墟中苏醒。

  李鹏飞的祖辈、父辈都是工人,对工厂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。“我很爱工厂,也很爱音乐,但碰到能把二者结合的原料库时,还是犹豫了。”李鹏飞说,很多人曾劝他,没有小众乐队需要这么大空间,根本卖不出上千张门票。

  面积相当于5个中型电影放映厅的原料库老厂房与传统的小众音乐空间迥异。最初的经营状况也印证了大家的猜想。最少的一次演出仅来了50多名观众,即便将乐队请到台下演出,厂房仍然空荡。李鹏飞只好又将台上的“发财树”也搬了下来,装点门面。

  卖过烤串、当过保安、开过排练室,也在鸟巢里做过一线艺人演唱会,李鹏飞不相信自己的梦想这么轻易破灭。不追求短期盈利,把小众音乐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传播给更多人;借鉴南方做法,引进更多音乐形式及海外团队、艺人……4年来,认真举办好每一场演出的不懈坚持,为原料库积累了超级人气。

  “在沈阳,知道原料库是什么的人,可能比知道livehouse(现场音乐空间)是什么的人还多。”李鹏飞说。作为一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现场音乐空间,livehouse正在由小众走向大众,原料库也是很多沈阳人认识livehouse的起点。

  今年夏天,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演唱会、音乐节点亮了一个个夜晚,线下音乐消费被重新唤醒。原料库livehouse目前已演出近百场,场均流量近千人,票房收入300余万元。有人带着一家老小时常光顾,感受激情时光,也有人从广州、西安等地赶来,只为心仪的歌手。

2022年11月11日, 原料库livehouse 中,一场摇滚演出正在进行。(受访者供图)

  李鹏飞的创业故事在红梅人身上也不陌生。老一辈经营者从未放任自流,也曾一次次奋起直追。

  守业不易,创业更难。时光轮转,当老工厂以新姿交到年轻人手中,曾经成就红梅味精的工匠精神也在传承。

  红梅发酵艺术中心内的城市书屋旁,一面两万多枚活字印章组成的“印刷墙”呈现了古法印刷术的魅力。这是周爽翻阅资料,四个人用近20天时间一枚一枚摆出的特色装饰。

  周爽在这里经营一家以造纸术、印刷术为主的工艺体验店,将南方兴盛的体验业态移植到东北老厂房,并联动艺术展览和厂房特色升级传统课程。今年夏天,这里首次迎来了从港澳地区前来研学旅行的中学生团队。

  “研学团队不仅希望学习古法,更想要探索城市,了解民间手艺人的故事。”周爽说,虽然东北地区文化体验类研学还没有形成成熟客户群,但我还是希望以细手工、慢生活的形式,将传统文化注入家乡。

  目前,红梅文创园已有70家商户进驻,园区出租率近90%,形成了快慢相间、业态丰富的商业生态。2021年,园区成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。“我们开业第二年就实现了运营盈利。”孙明君说,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,园区月均客流量达40万人次,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。

  留住城市味道

  从红梅牌味精,到红梅文创园,两朵“红梅”绽放有时差,但触动和调剂市民味蕾的功能没有变。

  如今的文创园内,忙时人流如织,演艺区、展览区内顾客络绎不绝;平时安静古朴,周边居民在这里散步、带娃、嬉水、遛狗,悠然自得。传统“工业风”与前卫“艺术范”在这里互为风景,炫酷青年和耄耋老人在这里点头相遇。这里承载着过去,也连接着未来。

  城市,不再是钢筋混凝土的叠加组合,而是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家园。曾经封闭的“工业村落”,如今已经向城市生活敞开怀抱,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持续培育起的发展新动能,正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。

  走进红梅文创园时,挂着“红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”的老旧厂门,将人们带入“老字号”的光辉历史。穿过厂区的新业态、体验园区的新玩法、倾听创业的新故事,当人们快要离开文创园时,老旧厂门背面七个红色大字形态活泼、格外耀眼:“红梅走进新时代”,直抵人们的内心。

  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老工业区再度盛放,灿烂的不止红梅。

  行走在沈阳市铁西区,斑马线、防撞立柱等交通设施被改造为扳手和螺丝钉形态,充满工业特色的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在街头巷尾,曾经的“工业锈带”转变为一个工业可爱、文化可感的“生活秀带”。

  距离红梅文创园不远,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了沈阳原铸造厂翻砂车间,1.3万多件工业展品是很多人了解沈阳市工业历史的起点。

  再远处,当年的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,化身为今日1905文化创意园;曾经的沈阳飞轮厂,如今成为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……

  沈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岳阳介绍,目前沈阳市规划的70万平方米工业遗产区,已开发利用约45万平方米。这些工业发展的“活化石”在消费升级中得以活化利用,成为引领文旅融合的珍贵资源。

  曾经,被称为“东方鲁尔”的铁西区,城市规划独具工业属性,“南宅北厂”的结构将生产与生活截然区分,40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,只有“铁西百货”和爱客家超市两座大型商超,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分别占比95%和5%。。

  2003年,国家启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,铁西区借势“东搬西建”“退二活三”“腾笼换鸟”,为新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,提供了动力。如今,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在这座老工业城区相得益彰、融于一体。

  “我们要利用好丰富的工业遗存,进一步挖掘百年工业文化,将工业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、注入城市建设,打造功能与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地标。”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说。

  在沈阳作家商国华的报告文学结尾,记录了沈阳市味精厂红梅合唱团唱响的一首《送你一份鲜美》:“用心血、用汗水、用深情、用智慧浇灌飘香的红梅,调鲜了岁月,调浓了幸福,让日子变得有滋有味。”

  这首歌曲可能难以再次唱响,但工业遗产曾经的辉煌却从未远去,城市味道正越发动人。

【责任编辑:唐晓瑭】
网站地图